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立心铸魂兴伟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情系教育事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8-10-10 00:00:00 阅读次数:

一个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民族,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来振兴?

一项开辟新时代篇章的事业,召唤什么样的人才来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走访学校、深入校园,细致聆听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期盼,深刻阐释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见解。

一次次寄语激扬青春梦想,一声声问候温暖教育希望。从贫困地区的山乡学校到书声琅琅的青青校园,从苦练本领的职教学子到扎根西部的支教教师,教育的灵魂因爱的传递愈发闪耀,青春的光彩在与中国梦的同频共振中竞相绽放。

新时代新期待,祖国需要什么样的栋梁之材?

碧叶成金黄,今又挂新绿。北京大学校园内处处可见的银杏树,见证着莘莘学子的成长。

告别美丽的燕园,硕士毕业生刘家玮郑重作出选择——成为一名高校专职辅导员。

2014年5月4日,为了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刘家玮和同学们在静园草坪举行了一场“青春诗会”。

“当时,我正站在台上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聆听青年》,突然看到习总书记向我们走来,挥手致意。”回想起4年前的那一刻,刘家玮记忆犹新。

在这次高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向青年人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当代中国应该坚守什么样的价值观?青年学子为什么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扣扣子’的比喻,让我思考了很久。”刘家玮说。

总书记形象而生动的“扣子论”,不仅提出了每个青年学子必须思考的成长课题,也明确了教育事业必须回答的重大命题——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当我们身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程,该如何引导年轻一代设定自己之于国家、之于民族的价值坐标,走好新一代人的长征路?

继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既有真才实学,又不断增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担当、家国情怀,这样才能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个人,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大中小学,24次给学校和师生们致信,勉励大家发奋图强、不负韶光——

在给身患白血病仍坚守岗位的女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信中,他希望所有大学生村官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

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信中,他希望同学们珍惜美好时光,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信中,他希望青年一代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给全体在德留学人员的信中,他希望广大海外学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尺素传情,抒写报国之志。在习近平总书记鼓舞激励下,全国教育系统牢记使命,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履职尽责。

“有求胜的这种心态很好。但是不可能常胜,也不可能全胜。一个人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希望你们能集中自己的特长,在某一方面去集中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时的讲话启发下,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把校训从“做最好的我”扩展为“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

“不追求大而全,各展其能、各尽其才,习总书记引导我们树立了新的人才观。”民族小学校长马万成说,“要告诉孩子们,每一个最好的我用自己最好的方面,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贡献我们的祖国。”

教育,不仅是匡正个体的标尺,更是奠基国家的坚石。所谓“立德”,就是要让学生有一颗中国心,这颗中国心里装着中国梦;所谓“树人”,就是要让学生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成就人生的能力。

深邃的教育智慧,渗入点滴的教学实践,便会落地生根、入脑入心。

在义务教育阶段,30年来,围绕育人改革要求,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的统编教材引人入胜;《中小学生守则》简洁明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广纳民意。

在高等教育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实施,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集成构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将创新创业实践和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把高校思政课搬进了田间地头……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018年发布的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我国九成以上的学生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96.2%的四年级学生和97.9%的八年级学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2017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也表明,高校学生民族自豪感、时代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持续增强。92.6%的大学生赞同“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94.4%的大学生赞同“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今天的修枝固本,正是为了明天的繁茂兴旺。

“逐梦圆梦,生逢其时。”刘家玮说,“我会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更加远大的理想,为国家培养更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新时代新要求,如何使教育让人民满意?

入秋时节,三秦大地艳阳高照,暖意融融。陕西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一间教室的图书角,学生们的读书笔记整齐地摆放着,仿佛还在等待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阅览。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满怀深情的话语,曾让在场师生振奋不已:“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国家的资金会向教育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革命老区基础教育倾斜。”

这所与杨家岭革命旧址紧紧相邻的小学,早在20多年前就被习近平同志记挂在心。

1995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发起“千家企业建千校”爱心活动,杨家岭小学获助重建。当年3月,习近平同志给学校校长写来一封信。信中说:“有机会通过捐建希望小学与你们建立联系,很高兴。帮助老区、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学生入学困难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一项富有意义的内容。”

从6间平房当教室、8孔土窑洞作教师办公室兼宿舍到盖起4层教学楼、拥有很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历经变迁,已和城里的学校无甚差别。

“让每个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正在从梦想变现实。”在这里工作了30年的校党支部书记霍晓林激动地说。他身后的学术报告厅内,孩子们正聚精会神,聆听千里之外的福州市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教师远程授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由此支撑起来的一组组数据,映射着教育公平的阳光洒向神州大地的印记。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国已有29.1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基本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4%。

——累计资助各教育阶段学生4.25亿人次,为3700多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改善营养膳食。

——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累计录取学生37万人,形成了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实施城乡统一“两免一补”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钱随人走”惠及近1300万农民工随迁子女。

——30个省(区、市)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问题,共有40多万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

今日之中国,兴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飞跃背后,挑战和问题依然紧迫棘手:一边是城市名校挤破门槛,一边是乡村教育捉襟见肘;一边是学生对“分数”的苦苦追求,一边是社会对于“能力”的迫切需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调研、深刻思考:

全面小康发起最后冲刺,反贫困决战如何阻断教育资源匮乏的代际传递?

经济增长动能亟待转换,教育的结构性调整该如何乘势而为?

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运用40年前扭转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教育发出了攻坚克难的冲锋号令,向着“更好更公平”发力迈进——

针对边远贫困地区缺师少教的短板,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乡村特别是老少边穷等地区义务教育扶持力度。

针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更加凸显的“入园难”,国务院连续推出3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总量、调结构、建机制、提质量。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000多亿元,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改扩建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园。

针对县域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2379个县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占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比例已接近82%。

针对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的难题,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大班额”“超大班额”比例比上一年度分别下降了18.3%、39.6%,下降幅度为近10年来最大。

针对中小学择校热、减负难的痼疾,全国19个城市打响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大会战”。2014至2017年,24个重点监测城市小学免试就近入学比例稳定在97%以上,初中免试就近入学比例稳定在95%以上。

针对“重智轻体”“唯分数论”的观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开,“一考定终身”的模式逐渐改变,学生们的课余时间日渐“松绑”,个性与特长更加自由生长……

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教师李明杨难忘,3年前,还是学生的他正在进行数控机床实训,习近平总书记观摩他们操作,询问他们学习感受,勉励同学们立志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境界,学到真本领,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对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殷切期待。

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搭建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省部共建12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组建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成约1300个职教集团,开展产教对话会90多场次,遴选两批现代学徒试点单位共364个;发布766个新修订的高职专业目录、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410个高职教学标准、70个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和9个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700亿元,打造一批骨干学校、专业和师资,职业院校办学活力和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当人才成长遭遇“天花板”,中国教育正在突破体制机制束缚,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环境,为每个人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为国家和民族蓄积走向未来的力量。

“综合国力的腾飞、民族品牌的打造,不仅需要高端科学家,更需要高素质工匠。”李明杨说,“我们要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努力为祖国锻造良才、铸造精品。”

新时代新召唤,中国教育应该肩负怎样的时代使命?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

新学年伊始,中国科技大学的校园,回响着这首激扬的校歌。

2016年4月26日,薛伟成和同学们一起为前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齐声高唱校歌。

“建设制造业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教育是基础。”在学校图书馆自习室,学生们围在总书记身边,聆听着他语重心长的教诲。

“总书记勉励大家,年青人在学校要心无旁骛,学成文武艺,报效祖国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大家越听越振奋,决定以歌明志。”薛伟成说。

记忆中唱得最嘹亮的一次校歌,已成为烙印在青年科研工作者心中的座右铭。而今,薛伟成已成为中国科大青创中心执行主任,辅导了73个项目,促成多个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

“总书记曾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薛伟成说,我们就是要把所学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这才是“学成文武艺”的价值所在。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赢得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一个有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推进教育创新发展。

2800多所高校走出了过去贪大求全、盲目升格的同质化发展老路,确定了定位差异化、特色更明显的发展新路;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共安排90余万人,相当于为中西部地区增建了近百所万人大学;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统筹实施,工程、医学、农林、法学等领域人才培养机制分类推出,覆盖600余所高校、数十万学生……高等教育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加快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环顾新一轮蓄势待发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寄望全国教师,“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重返母校,深情问候北京市八一学校的恩师;走进课堂,与“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的参训教师亲切交流;亲笔回信支教毕业生,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

兴国必先强师。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从“‘四有’好老师”到“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群体的角色定位和使命担当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教师队伍的建设及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95亿元,支持实施“国培计划”,共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职业院校教师、高校青年教师等逾千万人次。

为了扭转“请不来、留不下、待不住”的状况,“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

为了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国家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设置正高级职称,打破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天花板”,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2013年以来,中央财政核拨乡村教师奖补资金已达112亿元,惠及130多万人。全国28万名农村特岗教师活跃在中西部22个省(区)1000多个县30000多所农村学校(村小、教学点)。有28个省份通过在学免费、学费补偿和国家贷款代偿等方式,每年吸引4.1万名高校毕业生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今年初,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份以党中央名义出台的教师队伍建设文件正式出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党和国家领导人以身体力行诠释尊师重教的国家战略,我们更应炼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我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科技创新强国输送英才,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说。

时空穿梭,今昔对比,教育带给中国历史性巨变。

从新中国成立时的10个人中有8个是文盲,到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3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从改革开放之初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到如今全世界平均每5个在校大学生就至少有1个在中国高校学习……

当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世纪崛起,“教育兴则国家兴”已经成为时代强音,“学有所教、人人出彩”的神州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新华社记者 吴晶 胡浩 施雨岑 白瀛)

上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

下一篇: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