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这五年:厉害了我的国

发布时间:2018-03-14 00:00:00 阅读次数:

1.经济发展一枝独秀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的态势得到全面展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5%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左右,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重要引擎。

“6.9%的经济增长、不到4%的城镇登记失业率、1.6%的通胀,这样的经济运行格局难能可贵,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枝独秀的。”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盛来运说。

回首过去5年,更能看到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当前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8%,比5年前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6%,比5年前提高超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实现了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消费和投资一起拉动。

新兴动能蓬勃发展。2017年,全国新登记企业比上年增长9.9%,日均新登记企业1.66万户。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广泛渗透,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跑出“加速度”。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2017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创历史新高,进出口规模有望重回世界首位,“一带一路”贸易往来快速增长,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2.民主法治迈出大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历史性气魄和视野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经历了砥砺奋进的5年,全面依法治国格局已基本形成。”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马一德说。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头崇尚法治、践行法治,形成一系列法治建设新理念。

“十九大报告重点从法治与党的领导关系、宪法实施与宪法监督、完善法律运行机制等方面布局谋篇。我坚信,中国未来会在协调改革、法治与容错机制关系等方面取得更大成就。”马一德说。

与此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倾听民声、广集民智,“中国式民主”日益展现出旺盛活力。基层立法联系点让百姓心声直达国家立法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让人民更有效监督宪法法律实施;协商议政汇聚各方智慧,爱国统一战线集纳睿智良策……

“中国协商民主呈现多层次、制度化发展态势,将有序参与、平等意识、民主监督、科学决策、协调各方、和谐发展等融为一体,其核心就是凝聚广泛共识,求取人民意愿的最大公约数。”全国政协委员朱晓进说。

3.思想文化面貌一新

“文化界的风气焕然一新,艺术家广泛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接地气的文艺精品。”谈到5年来思想文化界的变化,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歌舞剧院歌剧团副团长李瑛说。

李瑛表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像一场“及时雨”,给整个文艺界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开启了中国思想文化建设新征程。

过去5年,从文艺工作座谈会,到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会议相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新思想的指引下,宣传思想文化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作导向。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单位、社区农村、边远地区,开展采风创作、慰问演出、文化惠民活动。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这次全国两会,我将在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等方面建言献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李瑛说。

4.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系列惠民举措密集出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这份民生成绩单中,几个数字格外亮眼: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3%,跑赢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吹响了新一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号角。

5.生态文明成效显著

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年均新增造林超过9000万亩,恢复退化湿地30万亩,118个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这些亮眼数字,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缩影。

这5年,是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5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建设如火如荼,留住了蓝天白云、守护了绿水青山。

“5年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表示。

徐旭东以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例指出,《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大大增强了对水环境保护的力度。各地推行的河湖长制,为污染防治建立了有效的机制保障。无论是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大保护、重点湖泊治理,还是各地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5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初步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保制度框架。其中,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出台,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2015年实施,在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方面力度空前。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带给全球一份厚礼。5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做出“绿色贡献”,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为《巴黎协定》作出关键性重要贡献,并坚定履行承诺;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推动形成“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中国为推进能源转型而大力促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清洁能源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成本逐渐下降,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得以迅速推广太阳能和风能产品……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成功探索,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贡献,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绿色发展探路。

上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

下一篇:重大决策 重要任务——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